張越:擦亮心靈窗口的光明使者
本報記者高敏
“85后”張越是河北省眼科醫院白內障科副主任醫師。2010年參加工作至今,用精湛的醫術為數千名眼病患者解除痛苦。
眼睛這個“心靈之窗”,內部結構紛繁復雜。張越的工作就是透過這繁雜的結構,為患者帶來光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眼球上遍布視神經纖維,視網膜最薄的地方僅200微米。在眼睛上做手術更加考驗醫生的細心與耐心,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眼科醫生,真正做到“心靈手巧”,必須經過嚴格訓練和無數次的操作實踐。除了查房、值班,張越幾乎整日與手術顯微鏡為伍,研究手術切口的大小、進刀的方式、力度以及深淺。天道酬勤,持之以恒的練習讓她的手術技巧突飛猛進。
除了理論知識與手術技巧,對于一名醫生來說,能夠與時俱進地掌握最新醫療技術同樣至關重要。自參加工作以來,張越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療法,了解眼科疾病發展的新動態,積累新經驗。2012年,張越到首都醫科大學繼續深造,獲得碩士研究生學位,先后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7篇,參與編寫了5部眼科專業書籍,參與活血通絡顆粒研制及治療缺血性眼病的應用研究等7項臨床研究,先后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河北省中醫藥學會一等獎,河北省中醫藥學會二等獎,以及河北省科學技術成果。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她成為醫院的業務骨干,受到了患者信賴。
要做一名好的眼科醫生,必須要有責任心和醫德。張越對患者熱情、真誠,對待每一位患者都能做到認真檢查、詳細解說、精心施診。服務過程中時刻為病人著想,從檢查到治療,為患者精打細算,如果遇到遠道而來的患者,還會跟相關科室溝通聯系,盡量當天做完檢查,明確診斷,給予及時治療。當遇到患者家屬不理解時,她不厭其煩地做好解釋工作,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堅持每天下班前詳細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變化。
入職以來,張越積極參加邢臺市慈善光明行活動,免費救治白內障患者,參與中華健康快車的白內障復明等活動,讓一個個患者重見光明。
張越先后榮獲第二十二屆“河北五四青年獎章”、全國改善醫療服務突出貢獻工作者以及春雨工程幫扶工作“優秀醫生”等榮譽稱號。
作為光明使者,張越表示將一如既往努力奮進,及時更新知識儲備,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水平,為更多眼疾患者帶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