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區森林面積達到139.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7.8%;去年底,該區獲評“河北省森林城市”——
信都區: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開欄的話:
森林城市建設是城市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標志,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我市各級各有關部門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目標,加強城市生態建設,創造良好人居環境,弘揚城市綠色文明,取得了明顯進展。即日起,本報推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專欄,記錄全市在國家森林城市創建中的鏗鏘腳步,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武健 通訊員 張建凱
3月23日,信都區太子井鄉龍化村山場,盤旋山間的層層松柏蓊郁秀麗,盡顯生機。
近年來,信都區集中實施城區增綠添景、環城生態屏障、美麗鄉村綠化、景觀廊道建設、富民產業發展和生態文化建設六大工程,全力開展省級森林城市創建。目前,全區森林面積達到139.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7.8%,道路綠化率達到90%以上,河道綠化普及率達到95%。去年底,該區獲評“河北省森林城市”稱號。
“四綠工程”繪就生態底色
信都區面積廣闊、地勢復雜,地形橫跨平原、淺山丘陵區、深山區。針對不同區域,信都區因地制宜采取“四綠工程”,繪就生態底色。
立足于淺山丘陵區立地條件較差的實際,信都區實施“丘陵增綠”工程,探索出“套塑料袋、埋玉米軸、蓋石板片、靠育林板”的“郝氏造林法”。自2013年以來,該區已在淺山丘陵區植樹16.8萬畝、1800余萬株,樹木成活率達95%以上。
此外,該區開展“礦山復綠”工程,積極引入專業礦山修復公司進行高標準生態修復。截至目前,共完成礦山恢復治理面積約70萬平方米。開展“岸道植綠”工程,在白馬河、大沙河沿岸等裸露沙荒區域植樹種草7000余畝,加快推進景觀廊道打造,完成綠化各類道路2347公里。圍繞打造有層次、有色彩、有厚度的城市綠色風景線,信都區開展“城鄉見綠”工程,目前已新建大型公園5處、街頭游園和廣場綠地672處,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98%,村莊林木綠化率達到41%,城鄉面貌和生態顯著改善。
綠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
春分已過,站在西黃村鎮東川口村村頭遠望,山坡上連片的酸棗樹醞釀著勃勃生機。“近年來,我們聯合高等院校培育優良品種,開展野生酸棗撫育和人工種植,東川口村種植面積超過4000畝,每年人均僅酸棗收入一項就超過萬元。”西黃村鎮一級主任科員關明峰說。
在省級森林城市創建的過程中,信都區聚焦“生態宜居、產業興旺”不放松,引導農戶在田間地頭種上“搖錢樹”,端起致富“綠飯碗”。
“我們實施品牌引領戰略,打造‘漿水蘋果’區域公用品牌,成立‘漿水蘋果’技術聯盟、銷售聯盟,提升冷藏保鮮能力,拓展深加工產業鏈,推動林果產業提質增效。”區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霍增起介紹說,他們同步推動板栗、馬場梨、鮮桃、草莓等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形成了“太行板栗”“邢臺貢梨”“五季草莓”等一批特色品牌,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目前,全區板栗、核桃、蘋果等干鮮果種植面積達73.7萬畝,涵蓋420個農村,涉及10萬余戶果農。
立足于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信都區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和生態鄉村旅游,建成了一批農業觀光園、蘋果采摘園、生態村鎮和休閑農莊,形成了“一山一色、一溝一景、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該區還把文明城市、美麗鄉村建設與創森工作相結合,實施環城綠化、通道綠化、兩河綠化等18項重點綠化工程,建設抱香谷、白云山等7處大型生態科普教育場所和大型生態休閑服務場所。
長效機制筑牢森林資源保護網
“今年,我們以淺山丘陵區綠化、村莊綠化、河渠綠化、道路綠化、特色經濟林建設等為重點,實施水網、路網、林網‘三網’同建,打造林果富民產業,全力建設綠樹成蔭、花果飄香、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美麗信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信都分局副局長安志紅說。
今年,信都區計劃完成營造林20.2萬畝,占全市造林綠化總任務的36%。其中,人工造林6.3萬畝,退化林修復面積1.2萬畝,封山育林5萬畝,飛播造林5萬畝,森林撫育2.7萬畝。截至目前,該區已完成人工造林2萬畝,栽植山桃、山杏、酸棗、板栗、國槐等各種苗木150余萬株。
“我們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了‘區級統籌、鄉村主導、群眾參與、聯防聯治’的林木管護長效機制,嚴厲打擊各類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信都分局黨組書記宋保拴說,今年,信都區將在繼續推進造林綠化工作全面鋪開的同時,持續加強森林防火部署,嚴把造林良種壯苗、起苗運苗、分級修剪、整地挖坑、栽植澆水、管護撫育“六關”,保證“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制定最嚴厲的山區“六禁”措施,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全力打造“推窗見綠、出門進林”的宜居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