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寒暑,堅持不輟,張文杰團隊選育出突破性耐熱高產新品種,讓小麥單產提高5%以上,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刻苦攻關,二十二載育良種
本報訊(記者閆麗靜郭文靜)11月18日一大早,張文杰如同往常一樣,來到試驗田。他先整體掃視一遍,看哪個品系出苗了,出苗是否整齊;沒出苗的,俯下身子,用鏟子扒開表土,查看原因。
張文杰是寧晉縣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站長。歷經22年,他的團隊參與完成的“小麥耐熱基因發掘與種質創新技術及育種利用”項目獲評202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受到表彰。這是我市近年來首次獲國家技術發明獎。
高溫影響小麥生長發育,嚴重年份可導致小麥減產三分之一以上。自1999年起,張文杰團隊使用中國農業大學耐熱種質資源和育種技術,開啟耐熱品種選育之路。
育種是創造新的基因組合,工作極為繁瑣。僅播種環節就要準備上千份材料,數粒、裝袋、編號、排列,田間發種子、播種,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每個環節都得嚴格按程序來,出一點差錯就會讓多年的研究化為泡影。
育種,得有好眼力。一把尺、一桿秤,量株高、稱籽重、觀表型,張文杰和同事要從成千上萬不同雜交后代中尋找最耐熱的種子。小麥灌漿期多發“干熱風”,穎殼、葉片顏色和麥粒重量的變化,是耐熱小麥種子監測的關鍵因素。張文杰和同事就守在農田里,一株株觀察,一項項記錄,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育種,還得心細。田間試驗和育種屬開放系統,天氣、地力、水肥、耕作等都可能影響到小麥生長。為了確保數據真實準確,張文杰常常蹲在田里,認真觀察每一穗籽粒性狀,精細到麥殼上的絨毛等情況,都要一一記錄。
育種,要甘坐板凳十年冷。22年,張文杰和同事幾乎沒有節假日,夏天,手臂曬得脫皮;冬天,手腳凍得冰涼。家里的大事小情,他們都是缺席者。“張老師更像農民!”試驗區的農戶李振菊感慨。
據統計,一個小麥品種從雜交、后代選育到通過審定的幾率只有百萬分之一,但真正在生產上受歡迎的仍然屈指可數。
“張文杰團隊培育出一批突破性耐熱高產新品種(系),為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邢臺綜合試驗站站長景東林認為。
目前,張文杰團隊選育的“嬰泊700”和“嬰泊矮豐8”推廣1000余萬畝,單產提高5%以上,累計增產4.9億斤,相當于我市年產糧食的十分之一,成為河北省的主導品種,并在山東、山西等省份呈現出良好的推廣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