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市人民醫院胃腸胸外科黨支部書記、胃腸腫瘤外科主任霍志斌
本報記者 籍明泉
門診、手術、科研、管理……從醫37年來,市人民醫院胃腸胸外科黨支部書記、胃腸腫瘤外科主任霍志斌像一個不知疲倦的陀螺,每天都日程滿滿。“看到病人康復出院,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候。”霍志斌說。
入黨22年以來,霍志斌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用實際行動踐行入黨初心,勇擔醫者使命。今年,霍志斌榮獲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醫者仁心全力守護患者健康
凌晨3時,熟睡中的霍志斌被電話鈴聲驚醒,得知科室剛剛收到一個胃癌穿孔的病人,需要馬上手術。他換上衣服立即奔向醫院。
半夜被喊回醫院的情況,已是常態。霍志斌自從成為一名醫生,就沒有了節假日,手機也從未關機。“只要慢了1分鐘,病情都可能有變化。”霍志斌說,“我是一名醫生,更是一名共產黨員,全力守護患者的健康是我應盡的責任。”
“隨時備戰”是霍志斌的工作常態。每天上班,他來得最早、離開得最晚,無論做手術做到多晚,也一定要看一下術后的病人才會離開病房,對科室每個病人都做到心中有數。
2016年,霍志斌遇到了一個不小的挑戰:有一位因骨折多年而長期坐輪椅的90歲李婆婆患了直腸癌。因為患者本人及家屬都強烈要求手術且要保留肛門,先后到外地大醫院求治無果。家屬最終找到了霍志斌,并略帶絕望地說:“我們哪兒也不去了,就把病人交給你了。”
外地大醫院都不收治,自己敢治療嗎?望著患者一家期盼的目光,霍志斌稍作猶豫后便決定試一試。
在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并與同事充分討論后,他認為患者雖年齡較大,但心肺功能正常,思維敏捷,且有手術指征和保肛的可能。霍志斌下決心迎難而上,為患者進行了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
經過治療團隊周密的準備,李婆婆的手術非常成功,且保留了肛門,整個過程出血量甚至不足10毫升,術后恢復也非常順利,老人實現了自己的心愿。
“霍主任不僅技術高超,且對待病人熱情友善,處處為病人著想,醫德醫術都非常好,真的很感謝他!”老人的女兒激動地說。
“家屬的理解和信任,可以讓醫生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救治中,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霍志斌分享了從醫心得,“建立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雙方有效充分的溝通是重要途徑。”
履職盡責 當好黨建“領頭雁”
身為胃腸胸外科黨支部書記,霍志斌深知自身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身邊同事的工作熱情,所以他時刻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衡量、約束自己的言行,做好榜樣、率先垂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正在回家路上的霍志斌接到單位緊急通知立即回到醫院。
“作為一名白衣戰士,遇到國家的需要,我們不上誰上?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面對艱難的任務,我們不扛誰扛?”當接到馳援湖北的消息后,有著抗擊非典經驗的他,立即召開支部會議,帶領黨員宣誓,遞交請戰書,時刻準備到戰役最前沿。
雖未被派去湖北,但霍志斌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以醫院為家,統籌協調各項工作,帶領團隊通宵達旦加班加點,及時處理所遇到的問題,保證了疫情期間科室的正常運轉和患者的正常手術治療。此外,霍志斌還受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與《醫師報》邀請,線上向全國廣大胃腸腫瘤患者介紹了疫情期間如何進行治療。
一直以來,霍志斌都十分注重“傳幫帶”,關心科室青年醫師的發展和成長,鼓勵、支持年輕醫生外出學習進修、攻讀學位和參加學術會議,吸引了一批醫療骨干入黨。
“80后”醫生李華這樣評價:“霍主任是我們的‘領頭雁’,平時和我們相處得親如一家人,但在醫療技術方面要求嚴格、精益求精,容不得一絲半點馬虎,直到我們徹底學懂弄通、嫻熟操作。”
研學不輟 勇攀醫學高峰無止境
霍志斌從業37年,從未停止攀登醫學事業高峰。作為醫院胃腸腫瘤外科的學科帶頭人,他帶領團隊率先在我市開展了胃腸腫瘤的治療的規范化、個體化和綜合治療,其中腹腔鏡胃癌和大腸癌手術更是代表了當今手術治療的先進水平。
霍志斌介紹,中國人發病率前五的癌癥里,有三個是消化道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癌癥早期篩查十分重要,早診早治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個家庭,不要等有明顯癥狀時而錯過最佳診療期。
幾個月前,來自任澤區的李丙須大爺來到市人民醫院進行康復檢查,報告結果顯示恢復良好。“幾年前,李丙須大爺出現了吞咽困難、胃脹等癥狀,被診治為賁門癌三期。通過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專家合作,我們對他實施了規范化、個體化和綜合治療,手術十分成功。”
2019年,作為國內唯一受邀的地市級醫院,霍志斌帶著3項早期胃癌的基礎研究參加了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辦的第13屆國際胃癌大會。近年來,他先后榮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省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并在代表學術水平最高的SCI發表文章6篇。
霍志斌表示,將繼續以醫者仁心踐行黨員初心,多為患者減輕一些痛苦,多為百姓的健康提供優質服務,多為祖國醫學事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