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黨史學習教育綜述
本報記者 王露橦
“當兵就要當精兵,打仗就要打勝仗……”日前,一場“老英雄紅色故事報告會”在廣宗一中報告廳舉行。80歲的全國最美退役軍人、國家一等功臣吳洪甫作報告時聲音鏗鏘有力。臺下,聽眾時而擦拭雙眼,時而熱烈鼓掌。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市上下不斷創(chuàng)新學習教育方式方法,“小馬扎宣講”“精品黨史課巡講”“百名五老百堂黨史課”“大學生黨史專題宣講進校園”“文明家庭先進事跡巡講”“學黨史·跟黨走”主題文藝宣傳等獨具邢臺特色的活動,將黨史學習教育不斷推向深入。
用好紅色資源 讓學習教育更接地氣
第一位邢臺籍共產(chǎn)黨員暨邢臺黨組織的奠基人張仲毅、邢臺首批中共黨員和第一個黨支部邢臺直隸第十二中學黨支部、邢臺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
連日來,追根溯源學好邢臺黨史,成為全市上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普遍共識。
“七一”黨的百年華誕來臨之際,素有“清河小延安”之稱的清河縣東野莊村迎來一批接受紅色洗禮的黨員群眾。群眾走進東野莊村史館、中國工農(nóng)紅軍平漢線游擊隊第六支隊舊址,跟隨“小馬扎”宣講小分隊成員劉學磊的腳步,聆聽革命英烈的事跡,追尋英烈的足跡。一件件實物、一幅幅照片將歷史再次呈現(xiàn)在群眾面前。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我市從農(nóng)村新鄉(xiāng)賢、黨員志愿者、退休干部教師等群眾身邊的人中,選出威望高、善表達的志愿者組成1589支“小馬扎”宣講小分隊。5000余名宣講員拎上“小馬扎”、頭戴“小紅帽”、穿上“紅馬甲”,穿街走巷,來到鄉(xiāng)村、學校、文化站點、集市廣場,當起黨史宣講的“土專家”,運用誦讀、快板、說唱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起黨史學習教育的“微課堂”。
我市還充分挖掘革命遺址遺跡、紀念場館等各類黨史教育資源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黨性教育資源,結合本地紅色教育資源特點,精心設計“追憶抗大歷史”“太行山最綠的地方”“重溫冀南革命斗爭史”“董振堂事跡”“公仆風范呂玉蘭”等7條黨史教育主題學習參觀路線,因地制宜開辟“第二課堂”。在“第二課堂”,“小馬扎”宣講小分隊把百姓身邊的紅色故事編入宣講提綱。各縣(市、區(qū))還邀請身邊的老退伍兵、老黨員走上講臺擔任宣講員,用親身經(jīng)歷講黨史故事。
由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與信都區(qū)融媒體中心聯(lián)合開辦的“抗大之聲”紅色電臺開播;在臨西,滿載“黨史傳播志愿者”及紅色經(jīng)典書籍的流動大篷車深入各村文化廣場,成為當?shù)厝罕婞h史學習教育的“移動課堂”;在寧晉,考慮村里老年人多,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不能線上聆聽“云宣講”,新鄉(xiāng)賢“小馬扎”宣講隊員就深入田埂上、地頭間、庭院里,和他們邊拉家常,邊講黨史故事……
群眾聚在哪兒,黨史課堂就搬到哪兒。群眾啥時候方便,就啥時候去講。截至目前,“小馬扎”宣講小分隊累計開展宣講7915場次,受眾達53.38萬人。
黨史在通俗的言談和質(zhì)樸的話語間,如春風化雨,感染著一批又一批聽眾,把革命精神的火種播撒在邢襄兒女心中。
講好紅色故事 讓信仰之光照亮前路
“你有沒有想過,要成為一個怎樣的青年,如何度過自己的青春?讓我們共同重讀李大釗同志的青春,在這里尋找答案。”
日前,市委教育工委大學生黨史專題宣講團成員、邢臺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學生曹藝凡到任澤區(qū)作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宣講報告。報告會上,曹藝凡以“學習革命先烈,賡續(xù)奮斗使命”為題,結合黨的光輝歷程,以青年視角追根溯源,闡述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忘初心和使命的歷史之源及歷史實踐。
曹藝凡說,每一次備課和宣講的過程,都讓自己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市委教育工委充分發(fā)揮高校教育活動優(yōu)勢,從4所駐市及市屬高校中選拔了12名優(yōu)秀黨員學生代表,成立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宣講團。5月27日起,市委教育工委在全市舉辦的“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大學生黨史專題宣講進校園活動已面向全市大中專院校等青年群體陸續(xù)開展28期。
百年光輝黨史,不僅能借助宣講讓人聽得到,還可以借助文藝作品,讓人看得見。
5月25日,我市“學黨史·跟黨走”紅色經(jīng)典里的黨史系列主題文藝宣傳活動在市委黨校正式啟幕。
“學習黨史堅定初心使命,文藝宣傳凝聚奮進力量。”市委宣傳部主管負責人介紹,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我市積極推進文藝宣傳工作,以“學黨史·跟黨走”為主題,組織開展“紅色經(jīng)典故事里的黨史”“紅色經(jīng)典電影里的黨史”“紅色經(jīng)典連環(huán)畫里的黨史”“紅色經(jīng)典書畫里的黨史”“紅色經(jīng)典歌聲里的黨史”“紅色經(jīng)典劇目里的黨史”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化文藝活動,以電影、視頻、書畫、舞臺劇、廣播劇等多種藝術形式作為生動教材,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黨史故事,深入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扎實開展,鼓舞全市上下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其中,《張家小院》連環(huán)畫、原創(chuàng)本土電影《二八時代》、舞臺劇《海棠花開》《呂玉蘭》《抗大頌》《紅媽媽》、廣播劇《冀南銀行》《匾額背后的故事》《俠骨柔腸——宋娥妮》等文藝作品,都深入挖掘我市紅色故事、改革發(fā)展故事以及奮進新時代故事,謳歌了黨的光輝業(yè)績。
搞好紅色教育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思想營養(yǎng)劑。
家庭文明是一個城市文明的縮影,好的家風支撐起良好的社會風氣。家風,恰恰也是百年黨史中恒久的話題。
4月19日至23日,市文明辦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在全市范圍內(nèi)組織開展了2021年文明家庭先進事跡巡講活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發(fā)揮文明家庭在傳承家庭美德、弘揚優(yōu)良家風方面的示范帶頭作用,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落細落小落實。
其間,王臘旭、曹瑜、辛文寶、阮昕、白茹云、武再敏作為文明家庭代表,組成巡回宣講團,走進機關、鄉(xiāng)村、社區(qū)、學校、企業(yè)、單位,開展了7場別開生面的宣講活動。32年如一日,義務贍養(yǎng)去世工友父母;幾十年無償捐獻“熊貓血”;把豐富鄉(xiāng)親文化生活作為“第一責任”,十幾年來為村民免費放映電影……他們用親身經(jīng)歷,生動講述發(fā)生在大家身邊的真實故事。
“文明家庭的優(yōu)良家風和黨史中的優(yōu)良家風,我們都要把它當成‘營養(yǎng)劑’,加強家風建設、樹牢新風正氣,堅決同各種不正之風和腐敗現(xiàn)象作斗爭,當好家庭課堂的建設者、示范者。”信都區(qū)會寧鎮(zhèn)董家溝村黨支部書記王振芳說,現(xiàn)在,村里繪制了家風家訓文化墻,黨員干部帶頭,人人爭當“家風明星”,通過正家風,推動村風轉型。
老干部、老戰(zhàn)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是黨的百年歷史的見證者、參與者、推動者,有著寶貴的政治經(jīng)驗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對于黨和國家發(fā)展的光輝歷程、創(chuàng)造的寶貴經(jīng)驗、孕育的偉大精神、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著切身的體會和深刻的認識。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我市積極組織開展“百名五老百堂黨史課”和“精品黨史課巡講”活動,發(fā)揮“五老”黨史宣講員了解歷史、熟悉黨史的政治優(yōu)勢,搞好傳幫帶,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與此同時,精選多門精品黨史課,組織專門人員開展巡講,推動優(yōu)質(zhì)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向基層延伸,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職責使命,把學習的熱情和激情轉化為推動工作、為群眾辦實事的成效。
邢臺日報、牛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
獨家授權邢臺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