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辦、市政府辦印發《邢臺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
構建﹃一軸、一廊、兩核﹄大運河邢臺段總體發展格局
本報訊(記者謝霄凌 通訊員喬景華王辰軒)日前,市委辦、市政府辦印發了《邢臺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以下簡稱《實施規劃》),以大運河流經的臨西縣、清河縣為重點區域,有效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助力我市區域協調和鄉村振興,帶動我市東部區域發展。
《實施規劃》指出,大運河邢臺段作為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歷史上承擔了南糧北運、商旅交通、軍資調配等功能,目前在防洪排澇、生態景觀、農業灌溉等方面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因人為破壞較少,較為完整地保持了漕運時期河道的規模與形態,體現了人工與自然結合的景觀特征。
在“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總體思路指導下,落實河北段空間布局結構,著力打造古都家國片區,結合大運河邢臺段歷史文化價值特色及村鎮分布特點,充分發揮大運河文化帶對城鄉空間的組織和優化作用,以衛運河為骨干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主軸,圍繞隋唐故道(永濟渠遺址),構建永濟渠歷史文化走廊,細化臨西、清河運河文化集群,形成“一軸、一廊、兩核”的大運河邢臺段總體發展格局。
根據《實施規劃》,我市將建立和完善大運河邢臺段分級分類保護名錄和檔案,深入開展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圍繞河工文化、商貿文化、營城文化、原生景觀等歷史文化價值特色,利用遙感等現代技術,對運河及相關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信息數據采集、梳理鑒定,甄別大運河遺產及關聯資源,完善我市大運河文化遺產名錄。此外,還將加快推動臨清古城遺址、貝州故城遺址等的文物保護規劃和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制及實施。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對我市具備一定傳承基礎和市場前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上報至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進行生產性保護,振興大運河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