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市49座水庫均在汛限水位以下安全運行,16條行洪河道均安全平穩運行,全市298個基坑工程全面進入汛期應急戰備狀態,氣象預警信息覆蓋到所有行政村(社區)
本報訊(記者王露橦)日前,市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印發《2021年我市自然災害風險形勢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中提出,我市2021年自然災害風險種類為洪澇、森林火災、風雹、低溫冷凍、生物災害、地質災害等,其中洪澇災害、森林火災需重點防范,預計2021年夏季,我市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至2成,平均降水量為340至380毫米。6至8月為強降雨天氣多發時段,須重點防范短時雷雨大風、冰雹災害和局地強降水誘發的山洪、山體滑坡、泥石流、城市內澇等衍生災害。
據悉,目前,全市49座水庫均在汛限水位以下安全運行,已全部進行除險加固,均達到設計防洪標準。全市16條行洪河道均安全平穩運行。全市共有298個基坑工程,其中市主城區基坑159個、其他縣(市、區)139個,均已按照“施工企業值守、監理單位監督、部門督查”的三級管控機制進行動態管控,全面進入汛期應急戰備狀態。
今年以來,我市有關部門聯合建立了基層信息員隊伍。截至目前,全市5577名信息員和1075名應急責任人的手機號均已統一納入各級氣象部門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實現村級災害信息員與氣象信息員的整合,氣象預警信息覆蓋到所有行政村(社區)。對全市85處中高風險地質災害隱患點,已基本查明類型、規模、誘發因素、威脅對象及范圍,確定監測責任人、預防責任人、預警信號以及人員和財產轉移路線,并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
據介紹,市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將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同時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在上述“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綜合防災減災救災理念指導下,把“不死人、少損失”作為防汛抗洪的底線要求,做細做實氣象系統汛前氣象服務大檢查、預警信息快速插播、氣象指數保險、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汛期地質災害動態巡查、防災避險演練、滯洪區核查、山洪災害點群測群防體系建立等防汛備汛各項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確保我市安全度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