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浪翻空沃野黃,豐收愉悅寫眉行。
又到了麥熟時節,沉甸甸的麥穗隨著輕風泛起金黃色的麥浪,田野里吹來一陣陣濃濃的麥香。伴隨著收割機隆隆的轟鳴聲,一幅幅火熱的收割畫卷正徐徐展開。相比曾經“全家老少齊上陣”的人工作業,“種地變得越來越輕松”“農機變得越來越智能”是農戶和農機手的最大感受。
在沙河市白塔村,農機手柴建斌正操控著小麥收割機進行作業。“收割機駕駛艙里安裝有智能顯示屏,顯示麥穗的秸稈高度、滾筒的轉速、升運器的轉速,并根據地塊實際情況進行調節。”柴建斌說。
一旁的農戶忙著將收割下來的麥子裝袋。“現在種地是越來越輕松,我這2畝多地,前后不到20分鐘就收割完了,收割機把麥子直接放到車上,我們兩個人拉回家就行。”
“自從收割機裝上聰明‘大腦’,不但可以全方位自動規劃最優的路徑,作業后的路徑也被自動存儲記錄,我們只需坐在家中,通過手機APP,便可一目了然勘測到地里農機的作業時間、地點、里程、軌跡、質量等運行情況。”沙河市金福臨農機合作社石建文說,之前收割小麥時,經常遇到作業面積測量難、作業費用結算發生糾紛等問題,而且效率還低。現在,安裝了合作社管理云平臺后,不僅能準確地算出作業畝數和作業費用,還能根據田間機械余缺、作業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供需對接,“如同一個免費中介和向導,合理規劃轉移路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臺機器平均一天能收割約150畝,相較之前機收效率提升了近3倍。”
“夏收不等人,今年我們合作社調度36臺農機,為農戶提供收割、打捆、玉米播種等作業服務。”石建文說。為提高小麥機收作業率,金福臨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全面安裝合作社管理云平臺,可根據農戶訂單需求就近安排農機前往收割。同時,該平臺還有效整合了區域內小麥待收割需求,幫助合作社實現整村推進、連片收割。
“我市小麥收割于6月5日正式開鐮,有50臺‘智慧農機’的助力,預計10天左右就可完成我市11萬畝的收割工作。”沙河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石廣建說。
如今,機收已成為麥收的主要方式,但是,機收造成的小麥損失也不容忽視。據了解,因為機具、速度、方法等原因,會不同程度導致機收損失,甚至高達10%。
“機收損失率與作物品種、栽培制度、生產農藝、作物生長環境、收獲時節、作業速度、機手操作水平、地形地貌等因素息息相關。”沙河市高級農藝師宋清曉說,在開鐮之前,他們組織開展了機收減損培訓,加強農機作業技術指導,開展精細化服務,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目前,沙河市將機收損失率嚴格控制在1%以內。“降低機收損失,就相當于增加了種植面積和糧食產量。”宋清曉說。
眼下,我市500萬余畝小麥由南向北陸續開鐮收割,全市出動1.4萬余臺小麥聯合收獲機和2.5萬余臺玉米播種機參加“三夏”農機會戰,確保夏收夏播工作順利完成。
“隨著農業生產由‘汗水農業’朝著‘智慧農業’加速轉變,農民從‘會’種地到‘慧’種地,耕種管收儲等環節都輕松起來,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成為助推糧食生產的‘主力軍’。”市農業農村局相關人員說。
本報記者 張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