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四個轉移”,科學高效開展國土綠化行動——
全市已完成人工造林35.97萬畝
各縣(市、區)結合實際出臺優惠政策,對新造林給予補貼,全市縣級財政補貼投資達到3.49億元
194個林火視頻監測點24小時不間斷監控,做到了火情早發現、早處置
本報訊(記者郭文靜)5月14日,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35.97萬畝,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已打造信都區萬畝“七彩太行”、臨城縣和內丘縣萬畝酸棗基地、巨鹿縣千畝金銀花特色基地、市開發區果樹機械化示范園等一批成規模、高標準、有特色的綠化亮點工程。
今年以來,我市堅持把造林綠化與美麗鄉村建設、生態環境治理、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結合起來,實施一體化推進。林業部門及時調整造林重點和布局,體現“四個轉移”,使造林重點由平原區向淺山丘陵區轉移,由成方連片造林向村莊綠化、四旁植樹等轉移,由規模化造林向裸露地、荒沙地等閑散地塊轉移,由單純綠化美化向打造綠色富民產業轉移,科學高效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
我市堅持改革推動,創新經營機制,推廣四種機制,有效激發社會各界參與造林、發展林業產業的熱情。在政府補貼、誰造誰有模式下,各縣(市、區)結合實際出臺優惠政策,對新造林給予補貼,全市縣級財政補貼投資達到3.49億元。在政府引導、企業化造林模式下,柏鄉縣以市場為導向,由政府協助做好土地流轉,引進河北泰城農業科技公司發展萬畝花椒種植加工基地,今年已完成種植面積3500畝。在銀行貸款、儲備林項目模式下,臨城縣采用PPP模式繼續推進國家儲備林項目,計劃利用農發行政策性貸款資金5.9億元,破解了造林投資不足的瓶頸。在政府投資、專業化公司造林模式下,對淺山丘陵區綠化等純公益性生態林工程,依托政府出資或上級項目資金,通過公開招標,由專業綠化公司負責綠化和管護,實現綠化工程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
為切實鞏固造林綠化成果,我市各地抓好撫育、防火、防蟲和執法四項管護。各縣(市、區)安排技術人員深入基層分鄉包村做好造林技術指導和質量把關,特別是把新植樹木澆水放在首位來抓,確保樹栽下、水澆上、能成活。在防火關鍵期,全市巡邏隊、護林員、檢查站、瞭望員全部上崗到位,全天候巡邏監測;194個林火視頻監測點24小時不間斷監控,做到了火情早發現、早處置。還布設監測點、設置殺蟲燈、配備查防員,持續開展森林病蟲害監測和防控。此外,重新組建市級林業行政綜合執法大隊,今年已查辦各類涉林行政案件8起,收繳罰款15.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