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靳普
早年,在長孫孫恩水的心中,祖父孫毅民是一位抗日英雄。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家人開始收集有關孫毅民的資料、照片,尋訪他的老戰友,孫恩水發現,祖父不僅英勇抗日,而且智勇多謀、受人愛戴:“受祖父影響,后來父親入伍加入海軍,我也入伍進入空軍,發誓保家衛國。”
孫毅民,原名孫景彥,又名孫國英、孫一民。1913年出生于新河縣大田莊村。抗日戰爭時期,任冀南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部主任,他與時任冀南軍區四分區司令員的楊宏明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使第四軍分區的各項工作均取得了很大成績。
1942年,楊宏明、孫毅民指揮部隊參加了“四·二九”反“掃蕩”戰斗,不幸壯烈犧牲。
少年大志天下興亡系于心走進冀南烈士陵園,里面松柏蒼
翠,高大挺拔,莊嚴肅穆。繼續前行,腳步停在一面黑色石英巖墻前。
墻面上,是毛澤東主席題詞:“死難烈士萬歲”。黑底金字,蒼勁有力。旁邊的碑文上,密密麻麻鐫刻著犧牲烈士的姓名。
“英名墻,記錄著5萬余名烈士的名字,以此紀念為民族獨立和新中國解放事業奉獻出生命的烈士。”冀南烈士陵園政工科副科長渠晶晶說,孫毅民烈士的名字就在其中。
激揚少年志,胸懷報國心。少年時期,孫毅民便懷有報國之志。
小學畢業后,他便到涿鹿縣學做買賣。經常奔走于天津、張家口等城市,耳聞目睹中,他感受到軍閥混戰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吞中國的野心,遂產生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報國思想。
于是,他棄商就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民族危機投筆從戎救國難
孫恩水從櫥柜拿出一個藍色的小布包,打開層層疊疊的外包裝,露出一本線裝書。因為年代久遠,書皮已經泛黃,但書的內頁依然平整。“這是祖父在鄉師上學時用過的書,他特意在書的背面寫上‘有精神藏精神,藏住精神有精神’,以此激勵自己。”
1933年春天,孫毅民考入冀縣鄉村師范學校。入學的第一學期,他認識了時任冀棗工委書記的李力,及其周圍團聚的蘇永發、羅存維、高鳳樹等同學。
同年,由鄉師教師王旭東介紹,孫毅民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在黨的領導下,他積極開展革命工作。
“此后,他階級覺悟和思想認識迅速提高,還不斷鼓勵周圍的同學。”回憶起此事,年近70歲的孫恩水手撫《喋血歲月》一書心潮澎湃。書中記錄了犧牲在冀南抗日根據地的革命先烈事跡。在書中《轉戰冀南大地的抗戰英烈孫毅民》一文中提到,孫毅民勇于擔當,積極投身救國事業,并且發出“豺狼當道,猛虎橫行。睜眼細看,熱血沸騰。加快磨刀,馬上掃平。救出難胞,共度新生”的豪言壯語,鼓勵同學們積極投身到戰斗中,做有用青年。
1935年底,孫毅民在“冀師”畢業后,應聘到冀縣逍遙村教書。冀棗工委書記李力每月到這來巡視一次工作,并帶來文件和傳單。在李力的領導下,孫毅民以教師職業作掩護,繼續開展革命活動。他經常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宣傳共產黨抗日救國的主張。
1936年6月,他和呂士杰、張聘卿等人在寧晉、冀縣、束鹿交界地帶組織黨的外圍組織——抗日救國先鋒隊,發動組織鹽民與國民黨進行英勇斗爭。
“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華北,國民黨軍隊紛紛向南撤退,地方上一片混亂。在國難當頭之際,孫毅民決心投筆從戎,殺敵報國。
智勇雙全屢挫敵寇揚威名
翻看著祖父的事跡記錄,孫恩水講述起當年的崢嶸歲月。
1937年,孫毅民趕到南宮蘇村,參加了八路軍,任“東進縱隊”民運干事,開始了新的戰斗生活。次年11月,他調任冀南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在組織工作、政治工作上,孫毅民是把好手。在制定作戰方案與指揮作戰方面,他也很有見地,是一位機智勇敢、身懷韜略的軍事指揮員。
孫毅民善于巧妙地利用游擊戰術,在戰場上靈活機動地消滅敵人。有一次,廣宗縣偽軍100多人,到城北20里以外的村莊去“掃蕩”,孫毅民帶領兩個連的戰士將這股敵人包圍在村內。敵人負隅頑抗,久攻不克。為迅速消滅敵人,孫毅民命令騎兵集合起來,在村周圍沙行里來回奔跑,蕩起彌漫的塵土。同時,他讓部隊吶喊助威、前沿喊話,迷惑敵人。“迷魂陣”戰法果然奏效了,敵人以為大隊騎兵趕到了,很快繳械投降。
夏季,得知日偽軍要“掃蕩”,孫毅民帶領基干營埋伏在路溝兩旁,準備殲滅敵人。不料,敵人剛進入埋伏圈,一連有人提前開槍,過早地暴露了目標。在不利的情況下,孫毅民沉著果斷,立即命令部隊,按連、排、班先后順序撤退,自己和機槍手留下掩護。部隊安全轉移后,干部戰士都敬佩地說:“哪里最危險,孫主任就出現在哪里!”
1941年,臨西戰役中,經過18天的激烈戰斗,他帶領的隊伍消滅馮二皮的偽軍2000多人,受到冀南軍區的表揚。
1942年春,日寇發動“鐵壁合圍”。孫毅民帶隊突圍,不幸壯烈犧牲。時年28歲。
青山埋忠骨,史冊載功勛。為紀念楊宏明、孫毅民二位先烈,冀南行署于1942年10月在臨西、清河、威縣交界處劃出一部分村莊,建立了一個新縣,命名為“宏毅縣”。
新中國成立后,孫毅民烈士移葬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接受后人的瞻仰和懷念。
記者手記:
每次讀完革命先烈的故事,總是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硝煙彌漫處盡顯擔當。孫毅民從少時便胸懷家國之志,看到帝國主義鐵蹄對中國的踐踏,他先是棄商就學尋求救國之路,后又奮然棄筆從戎,投身革命。不管何時,他總是把自身前途命運,同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他那顆心系國家和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讓人敬佩,他那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革命信念值得我們學習。
每年,無數群眾自發地前往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冀南烈士陵園,祭掃墓碑、敬獻花籃。他們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在跨越歷史的回望中,收獲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升華。
國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不能缺少精神力量。先烈用珍貴的生命,換來了共和國的新生。記住他們,是對家國情懷最深刻的詮釋。把革命紅色基因傳承好延續好,是對英雄最好的告慰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