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水又省電 增產又增收
本報訊(記者王勇 通訊員李三虎李運強)當下正是春季小麥管理的關鍵期,記者在換馬店鎮米家莊村看到,村民高現軍正在利用噴灌對小麥進行灌溉。“我一個人干了八九個小時,就把這100多畝小麥澆完了,既省水省電,又省力省工。”說起高標準農田的好處,高現軍贊不絕口。這是寧晉縣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示范工程創建高標準農田、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的一個縮影。
寧晉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河北省第一產糧大縣。據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全縣累計投資19457萬元,新建高標準農田13.6萬畝,鋪設地下輸水管道977.83公里,變明渠為暗渠,在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并為農機作業和科技推廣創造更好的條件。
播種面積增加了。原來澆地的溝渠填平種上了糧食,在不增加耕地的情況下,增加了糧食播種面積。據測算,與土壟溝地面灌溉相比,新的灌溉方式可提高土地利用率1.5個百分點,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可節地2000畝,一年增產糧食2000多噸。
用水少了。通過發展“地下防滲管道+地上軟管”的小畦灌溉,降低了地垅溝產生的自然蒸發和跑、冒、滲、漏,每畝每年可節水約45立方米,結合引種抗旱節水品種,推廣秸稈還田、平衡施肥等配套措施,大大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了節水和增產雙促進。
收入增加了。“十三五”期間,寧晉縣共增加噴灌面積10480畝。原有土垅溝灌溉一畝地需要兩三個小時,既費水、費電又費工。用上噴灌后,一個人八九個小時就可以完成100多畝地的灌溉,不僅減少了水電消耗,而且大大節省了人工,讓更多農民可以騰出時間從事二三產業。這“一增一減”,帶來的是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