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孫瑞超
在新河縣振堂公園,矗立著一尊董振堂同志的銅像:他身材魁梧,器宇軒昂,束武裝帶,左手叉腰,右手緊握軍帽,深邃的雙眼目視前方。
董振堂,寧都起義的主要領導人,長征中的鐵流后衛——紅五軍團軍團長、紅五軍軍長。
他功勛卓著、戰績赫赫,1932年12月被授予紅旗勛章。毛主席對他給予高度評價,稱他是“堅決革命的同志”。2009年9月,董振堂被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董振堂一生求索,信仰堅定,前行的腳步一如奔騰的江河。追尋英雄足跡,聆聽他的故事,昔日崢嶸歲月若在眼前。
寧都起義,投奔紅軍
從新河縣政府向西南方向出發,駕車近20分鐘,便來到西李家莊村。1895年,董振堂在這里出生。
董振堂故居舊址為南北組合四合院。進入院內,十余幅有關其生平事跡的墻畫展現在眼前。故居前,坐落著一尊少年董振堂的漢白玉雕像。
董振堂少年聰穎,1917年考入北京清河陸軍中學,1923年畢業于頗負盛名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后投身于馮玉祥的部隊,因戰功顯赫,由排長逐級升至師長。
中原大戰后,馮玉祥舊部接受蔣介石命令改編為二十六路軍,被派到江西“剿共”。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此時,共產黨的政治主張點燃了董振堂心中的革命熱情。董振堂在《寧暴經過》中寫道:“看清楚了國民黨欺騙、壓迫、剝削,認清楚了惟有共產黨才能為工農勞苦群眾解放到底。”
同年12月14日,董振堂和趙博生等率領二十六路軍1.7萬名官兵舉行了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投奔蘇區,參加紅軍。起義部隊編入紅軍第五軍團,董振堂任第五軍團副總指揮兼13軍軍長。
毛澤東主席親自批準董振堂加入中國共產黨。當董振堂得知被批準入黨時,將三千多元私人儲蓄全部交給黨。毛主席說:不要全交嘛,寄些給家里,留一點自己用。董振堂堅持全交,說:“革命了,個人的一切都交給黨,還要錢干什么?”1932年4月,董振堂在黨旗下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董振堂升任紅五軍團總指揮。
董振堂率部先后參加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戰役戰斗,屢立戰功。1932年12月,中央政府授予其紅旗勛章。新河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偉華說,這是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仿照蘇聯紅軍獎章樣式,最早制作、最早頒發而且僅頒發一次的勛章。
長征路上,鐵流后衛
在董振堂事跡陳列館內,有一面紅五軍團軍旗,軍旗上滿是血跡和彈孔。這是陳列館工作人員和軍旗收藏者聯系之后,制作的一面軍旗復制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不得不實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血戰湘江、四渡赤水、翻雪山、過草地……長征中,紅五軍團擔任全軍的后衛任務,被譽為鐵流后衛。
1934年12月,在湘江之戰中,擔任掩護任務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被阻止在湘江東岸,大部壯烈犧牲,師長陳樹湘掏腸自盡。
1935年5月1日,董振堂率紅五軍團在金沙江畔布防阻擊敵人。因缺乏渡船,為掩護兄弟部隊過江,軍委不得不一再命令其延長撤防日期。阻擊任務從3天3夜變為6天6夜、9天9夜。不足5000人的紅五軍團,硬是把10000多名敵人,死死拖在陣地前,掩護主力部隊安全過江。
自此,中央紅軍擺脫了國民黨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粉碎了敵人妄圖將紅軍消滅于川滇邊境的計劃,取得了在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在巧渡金沙江之后,到紅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勝利會師之前,紅五軍團曾‘十過雪山、三過草地’。”董振堂陳列館館長宋秀英說,在長征中,紅五軍團(后改稱紅五軍)走過的路是最長的。
隨后,紅五軍團改稱紅五軍,董振堂任軍長。
高臺殉難,精神永傳
1937年1月1日,董振堂率紅五軍一舉攻占了甘肅高臺縣城。正當高臺人民慶祝解放、組織政權和武裝時,1月12日,敵軍馬步芳糾集兩萬余人,包圍高臺縣城。
面對八倍于己方的敵人,紅五軍毫不退縮。彈藥打光,他們就用石頭、瓦塊與敵殊死拼殺。經過9天9夜的激戰,1月20日高臺縣城最終失陷。董振堂和3000多名紅軍將士全部壯烈殉難,時年42歲。
董振堂同志是紅軍時期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在董振堂烈士追悼會上,毛澤東同志深情地說,“路遙知馬力”,董振堂是“堅決革命的同志”。
英雄千古,家國永念。在董振堂事跡陳列館的一個櫥窗里,展示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近年出版的各種與董振堂同志相關的書籍。“在孔夫子網上,能查到的有關董振堂同志的書有200多種。”宋秀英說。
春風和煦,萬木蔥蘢,振堂中學內書聲瑯瑯。
“我們學校以董振堂名字命名,便是要激勵學子們傳承紅色文化,踐行‘忠誠、擔當、團結、奉獻’的振堂精神。”振堂中學黨支部書記、副校長宋秀冬說。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繼承先烈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努力學習,接續奮斗。”振堂中學學生王沛然說。
記者手記:
英雄的身軀雖然倒下了,但烈士的英名卻永遠銘記人心。
為了紀念董振堂烈士,新河縣建有董振堂事跡陳列館、董振堂紀念碑、振堂公園、振堂中學等。
連日來,來董振堂事跡陳列館瞻仰學習的黨員干部、各界群眾,每天達上千人次。
崇尚英雄,銘記英雄,是對英雄最好的告慰。他們的名字和功績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們一定要牢記烈士們的遺愿,永志不忘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偉大理想,為了人民幸福、民族振興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