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核寧晉縣光伏發電30萬千瓦光伏復合項目加班加點保電力可靠供應——
光伏發電與農業生產互利共贏
本報記者周林通訊員 范素素
220kV升壓站——“九河光伏電站”于2020年12月27日帶電一次成功;光伏區已打樁3萬根,正在安裝光伏組件;食用菌溫室大棚已同步建設6座……在中廣核寧晉縣光伏發電有限公司30萬千瓦光伏復合項目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對已投入使用的變電站開展專項排查,保障電力可靠供應。
該項目位于寧晉縣耿莊橋鎮,總投資12億元,光伏區7142畝,變電站22畝,預計建設農業大棚3802座。項目2020年11月份簽約、開工,計劃2021年6月底投入運行。
據介紹,項目投產后,變電站首年發電4.26億千瓦時,25年年均發電量為3.89億千瓦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每年可節約標煤12.2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79.24噸,氮氧化物75.28噸,二氧化碳33.32萬噸。
“項目為農光互補項目,可利用光伏產業發展網下大棚菌類種植,實現發電、種菇兩不誤。”項目負責人表示,項目共建設單立柱單拱棚、雙膜雙網棚和聯排棚三種形式大棚,與光伏陣列相結合,利用棚頂鋪設光伏組件發電,棚下空間出租給專業農業公司或合作社開展菌菇種植,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光伏發電與農業生產互利共贏。
同時,項目按照百年一遇防洪設計,變電站和光伏組件設備全部抬高4.5米,由多處混凝土立柱支撐,創華北陸地光伏“最高”紀錄。
為推進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早達效,寧晉縣積極幫辦項目在建設和手續辦理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項目意向簽約后的10天內,我們為項目征地4200畝。”耿莊橋鎮辦公室主任耿絮成告訴記者,目前已征地5000余畝,為推進征地進度,他們加班加點,確保按時間節點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寧晉縣相關負責人表示,“光伏復合”發電模式“板上發電、板下種植”,實現了“一地多用”,既可以進行清潔能源發電,又可以從事農業生產。寧晉縣作為食用菌生產傳統大縣,擁有近40年的種植歷史,30萬千瓦光伏復合項目的3802座食用菌大棚建成后,將進一步壯大該縣食用菌種植規模,為寧晉縣新增“萬元錢”田6000畝以上。